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原文如下: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虽然您提到的关键词“平羌江水接天流,凉入帘栊已似秋”并不完全对应原诗中的句子,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与“平羌江水”紧密相关,且能体现出诗中的意境,下面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首古诗。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雄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乘船离开峨眉山前往渝州的情景,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又暗点离别之时,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中,月影映入江水,随水流动,既展现了月色的动态美,又暗含了诗人离别的愁绪,后两句则直接叙述了诗人的行程和内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诗人以月为题,通过描绘月色的美丽和动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情,诗中的“峨眉山”、“平羌江”、“三峡”、“渝州”等地理名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理色彩,也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整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四川时所作,当时,他可能正乘船沿平羌江(今青衣江)而下,前往三峡和渝州(今重庆),在旅途中,他看到了峨眉山上的秋月,感受到了江水的流动和秋夜的凉意,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与原诗不完全一致,但通过对原诗的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希望以上解析能够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