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续句(虚构添加,以符合关键词要求)
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蛱蝶去还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诣,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原诗部分)
春风轻拂带来淡淡的曙光,花朵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朦胧的月色下,长廊显得幽静而深远,只怕夜深人静时,花儿会悄然睡去,因此我特意燃起高高的蜡烛,照亮这如美人般娇艳的海棠。
(续句部分,虚构翻译)
海棠花与来禽(一种果树,此处借指其他花卉或果实,与海棠相继开放),轻盈的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时而停留,时而离去,显得那么轻狂不羁。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海棠花在春风、月色中的美丽景象,以及诗人对花的深情呵护,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续句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通过来禽与海棠的相继开放,以及轻狂蛱蝶的飞舞,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海棠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海棠花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原诗中“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描绘了海棠花在春风和月色中的朦胧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则表达了诗人对花的深情与呵护,续句“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蛱蝶去还来”则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创作背景
虽然续句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推测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春天,他或许在花园中漫步,被海棠花的美丽所吸引,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苏轼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体现,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美丽,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续句“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蛱蝶去还来”并非苏轼原诗内容,而是根据题目要求虚构添加的,旨在符合关键词要求并丰富原诗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