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的释义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添加,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应进士不第,后历仕侍御史、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等职,秦韬玉工于吟咏,诗作颇佳,但传世作品不多,以《贫女》一诗流传最广。

作者简介

秦韬玉虽非唐代一流诗人,但其诗作在当时亦有一定影响,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尤其擅长以女性题材入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其生平事迹多见于唐代史书及笔记小说,如《唐才子传》等。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人家又怕受创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朴梳妆。

敢夸十指纤细巧出神入化,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注:“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意为:嫁时的镜子已布满尘埃,想要梳妆打扮却怎么也画不出满意的妆容,暗喻贫女难以找到如意郎君的无奈与悲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贫女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诗中“蓬门未识绮罗香”写出了贫女的出身贫寒,“拟托良媒益自伤”则表达了贫女想要托付良媒却又担心受伤害的复杂心理,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贫女的高尚品格和俭朴梳妆,以及她虽有一技之长却难以施展的无奈,最后两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更是将贫女的悲哀推向高潮,她辛苦地为别人做嫁衣,却无法为自己找到归宿。

赏析

这首诗以贫女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出身贫寒、品格高尚、技艺精湛却难以找到如意郎君的贫女形象,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意境深远悠长,诗人通过贫女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和怜悯,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秦韬玉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早年曾应进士不第,仕途坎坷,可能亲身感受到了封建社会中贫士的艰辛和无奈,他通过描写贫女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愤懑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压迫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