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怜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朝代:唐代

作者:贯休

空山无近邻,独树不成林。

云外求仙客,皇天怜之足其愿。

岩前多隐者,著在荒山更何怨。

松风清入耳,溪水碧盈心。

日月长相伴,逍遥度岁阴。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历史上贯休虽为唐代著名诗僧,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又号得得和尚,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唐代晚期著名诗僧,工于书画,尤其擅长草书,有“画僧”、“诗僧”之称,其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隐逸情怀及对世态的深刻洞察。

译文

空旷的山中没有邻近的人家,孤零零的树木难以形成茂密的森林,云外有寻求仙道之人,上天怜悯他,满足了他的愿望,岩石前有许多隐士居住,他们身处荒山之中,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松风清脆悦耳,溪水碧绿清澈,滋养着心灵,日月星辰长久相伴,逍遥自在地度过岁月。

释义

此诗描绘了隐士在山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首联写山中孤寂,次联写求仙得愿,三联写隐士无怨,尾联则描绘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

赏析

此诗以山居为背景,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展现了他们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诗中“皇天怜之足其愿”一句,既是对求仙者的祝愿,也隐含了对隐士们选择隐居生活的理解和支持,而“著在荒山更何怨”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们对物质条件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虚构的创作背景:此诗或可设想为贯休在游历山水、接触众多隐士后,有感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创作,在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往往选择隐居山林以避世,贯休作为一位诗僧,对隐士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因此创作此诗以表达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仰,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其实际创作背景并不存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