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省归来名盖代,两行墨色尚如新。
(注:后两句为后人添加或误传,非苏轼原作,但为解析需要,暂置于此。)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诗词文赋均有极高造诣,且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卓越贡献。
译文
(前两句为原作,后两句为添加部分,故仅译前两句)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添加部分译文)
从西省(此处可能指朝廷或某个官署)归来后,名声盖过了当代所有人,那两行墨迹(可能指题写的诗文)还像新的一样。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的变化多姿,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添加部分则表达了作者归来后名声显赫,且其笔墨犹新的意境。
赏析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的多姿多态,后两句则通过议论点明道理,全诗不仅描写了庐山景色之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人们看待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而“西省归来名盖代,两行墨色尚如新”这两句,虽然非苏轼原作,但在此情境下,可以理解为苏轼在经历一番历练后,名声大噪,其笔墨之作依然保持着新鲜感和生命力。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从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径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至于后两句“西省归来名盖代,两行墨色尚如新”,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添加的,用以进一步赞美苏轼的才华和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