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别版(含“梦中不知何岁月,长亭惨淡天飞雪”句,此句为后人附会或误传,非苏轼原句)
梦中不知何岁月,长亭惨淡天飞雪。
醒时方觉人生短,世事无常总难测。
(注:此“别版”仅为说明问题而设,非真实存在的苏轼作品,以下分析基于苏轼原《临江仙》词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其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并称“王苏”和“唐宋古文八大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夜晚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归来时已是三更时分,家童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般响亮,敲门却无人应答,只好拄着拐杖,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常常怨恨自己身不由己,何时能够忘却世俗的功名利禄?夜深人静,风平浪静,水面泛起细小的波纹,真想乘着小船从此消失,在江河湖海中了此一生。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词人夜归临皋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词中“夜饮东坡醒复醉”展现了词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归来仿佛三更”则透露出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寂寞。“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词人对世俗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词人通过描绘夜晚归家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慨,词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也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夜晚的静谧与江水的奔流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困顿,仕途无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通过描绘夜晚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也反映了词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