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示人三转语,开口丧身如饮鸩。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杖头示人三转语

唐·释慧晖

杖头示人三转语,开口丧身如饮鸩。

莫向空门争得失,几回惆怅又黄昏。

作者简介

释慧晖,唐代僧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唐代中晚期,他是一位深谙佛理、擅长诗文的僧人,常以诗歌形式传授佛法,教化众生,其诗作多富含禅意,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对后世佛教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手持禅杖向人传授三转妙语(佛教中的深奥教义),但一旦开口讲解,却如同饮下毒酒般危险,可能会丧失自身修行,不要在佛门清净之地争论是非得失,多少次因执着于此而心生惆怅,直至黄昏降临。

释义

“杖头示人三转语”指的是僧人通过手持禅杖,以动作或象征性语言向信徒传授佛教中的深奥教义。“开口丧身如饮鸩”则表达了传授佛法时的风险,即过度解释或执着于言辞可能会丧失修行的真谛,如同饮下毒酒般危险。“莫向空门争得失”告诫人们不要在佛门清净之地争论是非,以免心生烦恼。“几回惆怅又黄昏”则表达了因执着于得失而错失美好时光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中关于修行的深刻哲理,诗人通过“杖头示人三转语”与“开口丧身如饮鸩”的对比,强调了修行中言语的局限性以及过度解释可能带来的危害。“莫向空门争得失”与“几回惆怅又黄昏”则告诫人们要放下执着,珍惜当下,不要在佛门清净之地争论是非,以免错失美好时光,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禅意,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晚期,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广泛传播,并形成了多种流派和教义,释慧晖作为一位深谙佛理的僧人,可能经常与信徒交流佛法,传授教义,在传授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言语的局限性以及过度解释可能带来的危害,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告诫人们要珍惜修行真谛,放下执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僧侣们对佛法的深刻领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