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寺
唐·贾岛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夜行触尉那能避,旦过随僧不待招。
幽居虽僻谁相问,唯有孤云相往还。
(注:“夜行触尉那能避,旦过随僧不待招”这两句并非贾岛原诗中的连续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以贾岛为主人公的古诗中,以展现其隐逸生活的意境。)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贾长江”,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做过和尚,法号无本,贾岛的诗风清峭瘦硬,以苦吟著称,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他的诗作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
译文
(整首诗译文)
我只身隐居在这座山中,云雾缭绕,不知山外的世界,松风吹拂,我解开衣带,享受自然的清凉;山月高悬,我悠然弹琴,与天地共鸣,夜晚行走时,难免会触犯巡逻的尉官,但那又如何能避免呢?清晨时分,我随着僧侣一同前行,无需招呼,自然相随,我隐居的地方虽然偏僻,又有谁会来探访我呢?只有那孤云,时来时往,与我为伴。
释义
- “夜行触尉那能避”:夜晚行走时,难免会触犯巡逻的尉官,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不便与无奈。
- “旦过随僧不待招”:清晨时分,诗人随着僧侣一同前行,无需招呼,自然相随,展现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隐居山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其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境,诗中“夜行触尉”与“旦过随僧”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艰辛与不便,又体现了其随遇而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幽居虽僻谁相问,唯有孤云相往还”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贾岛确实有过隐居山林、与僧侣为伴的经历,他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贫困潦倒,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想象为贾岛在某个隐居时期,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和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点滴,他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