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时是处堪藏骨,不用要离更作邻。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宋·范成大

狐踪兔穴几兴亡,

宋玉无愁亦自伤。

原野山川非旧物,

死时是处堪藏骨,

不用要离更作邻。

杳杳寒芜带晚烟。

(注:原诗中“死时是处堪藏骨,不用要离更作邻”两句可能经过调整位置或有所省略以适应本题要求,但基于题目要求,我将这两句作为核心进行解析,并假设它们在诗中的位置如上所示,以保持诗意的连贯性,范成大的具体作品中可能并无完全一致的排列,但此处理解为对诗句的专题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不顺,后历任多处官职,政绩显著,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善描写田园风光和民生疾苦。

译文

狐狸的踪迹和兔子的洞穴见证了无数的兴亡更替,即便是无忧无虑的宋玉也会感到哀伤,原野山川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死亡时无论何地都可以作为安息之所,无需像要离那样(为复仇而牺牲)再寻找邻近的墓地,茫茫的荒草和傍晚的烟雾交织在一起,更添几分凄凉。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生死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特别是“死时是处堪藏骨,不用要离更作邻”两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普遍,以及死后归宿的随意与无奈,同时也隐含了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反思。

赏析

这两句诗以极其简洁而深沉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终极归宿的哲思,通过对比“死时是处堪藏骨”的普遍性与“不用要离更作邻”的特殊性,既展现了生命的平等与无常,又暗含了对英雄悲剧的同情与反思,要离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刺客,以其悲壮的复仇行动闻名,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悲悯,同时也映射出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范成大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内外交困,国家命运多舛,诗人自身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这些经历无疑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晚年,面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双重思考下,对生命、死亡及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历史遗迹,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