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岁时宴乐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玉盏满斟春酒酽,金炉初爇瑞烟频。
笙歌缭绕随风转,灯火辉煌映月真。
此夜人间皆共乐,何须更问几回春。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和社会批判。
译文
岁时节日的风俗习惯已经流传了很久,宾客与主人在此刻都充满了新的欢笑与愉悦,玉制的酒杯里斟满了浓郁的春酒,金色的香炉中刚刚点燃了吉祥的香烟,香气四溢,笙歌缭绕,随风飘荡,灯火辉煌,映照着月光,显得格外真实而美丽,在这个夜晚,人间处处都充满了欢乐,哪里还需要去追问春天已经来了多少回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岁时节日中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场景,首句“岁时风俗相传久”点明了节日风俗的悠久历史,次句“宾主欢娱一笑新”则展现了节日中人们的欢乐心情,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具体的描绘,如满斟的春酒、初爇的瑞烟、缭绕的笙歌、辉煌的灯火等,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尾句“此夜人间皆共乐,何须更问几回春”则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欢乐氛围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岁时节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场景和愉悦心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玉盏”、“金炉”、“笙歌”、“灯火”等,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欢乐的赞美。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内容)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岁时节日中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场景,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欢乐的珍惜,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岁时风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