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棹中流救屈平,俚歌宁复楚遗声?的释义

小编5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明代诗人边贡的《湘水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湘水吟

明·边贡

身在三湘四水间,

行吟年复又一年。

更将雅意凌云笔,

飞棹中流救屈平。

俚歌宁复楚遗声?

作者简介

边贡(1476年-1532年),字廷实,号华泉,山东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并称“后七子”,边贡自幼聪颖好学,嘉靖年间曾任太常丞,后因病辞官归乡,他的诗作清新自然,风格独特,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我身处在这湘江与周边水系环绕之地,

年复一年地在这里行吟作诗。

更怀揣着高雅的诗意和凌云之笔,

想要驾船到江心去拯救屈原的灵魂。

而那些俚俗的歌曲哪里还能保留楚国的遗风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以及对自己身处湘水之地、年复一年行吟的感慨,诗人自比于古代文人,怀揣着高雅的诗意和凌云之笔,想要驾船到江心去拯救屈原的灵魂,表现出对屈原忠诚与才华的深深敬仰,诗人也感叹那些俚俗的歌曲已经难以保留楚国的遗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湘水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行吟生活和对屈原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深深怀念,诗中“飞棹中流救屈平”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拯救其灵魂的愿望,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而“俚歌宁复楚遗声”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边贡身处湘水之地,对屈原的忠诚与才华深感敬仰,他也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流失感到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诗中,他自比于古代文人,怀揣着高雅的诗意和凌云之笔,想要驾船到江心去拯救屈原的灵魂,同时也感叹那些俚俗的歌曲已经难以保留楚国的遗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正是边贡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的重要特征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