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岁饥野外无供给,羞涩余粮不盈盎。
黄鹤楼头日暮时,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岁饥野外无供给,羞涩余粮不盈盎”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禹锡的现存作品,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虚构了一首包含这两句的古诗,并以其风格进行创作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刘禹锡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但其文学成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
译文
在这饥荒之年,野外已无任何可供给之物,家中羞涩的余粮连一个盎都装不满,黄昏时分,我登上黄鹤楼头,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
释义
“岁饥野外无供给”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饥荒状况,野外已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羞涩余粮不盈盎”则进一步揭示了百姓家中的贫困,连剩余的粮食都少得可怜,无法填满一个盎(古代盛粮食的器具),后两句通过登上黄鹤楼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饥荒问题和百姓的贫困生活,前两句直接点题,通过“岁饥”和“羞涩余粮”两个关键词,生动地描绘了饥荒年间的凄凉景象,后两句则通过黄鹤楼和烟波江上的景象,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无限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在唐代,由于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百姓生活困苦,饥荒频发,刘禹锡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虚构的黄鹤楼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忧虑之作,虽然“岁饥野外无供给,羞涩余粮不盈盎”这两句并非刘禹锡原句,但整首诗的风格和意境却与刘禹锡的文学特点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