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城南感秋

朝代:唐

作者:张籍

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

行人来往如梭织,秋容惨淡寒烟高。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于洛阳,张籍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语言自然流畅,尤其擅长乐府诗的创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在成都城南的万里桥边,芦根和苹草在秋风中摇曳,发出萧萧的声响,行人们来来往往,如同穿梭的织机一般繁忙,而秋天的景色却显得惨淡凄凉,寒烟缭绕,高耸入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成都城南万里桥边的秋日景象,诗人通过芦根、苹草、秋风、行人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画卷。“芦根苹末风萧萧”一句,生动地表现了秋风的萧瑟和草木的摇曳;“行人来往如梭织”则形象地描绘了行人的繁忙和秋天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成都城南万里桥边的萧瑟景象,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凄凉惨淡的氛围,诗人也通过行人的繁忙和秋天的冷清之间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考证,但可以推测的是,诗人张籍在游历或定居成都期间,可能曾亲身感受到城南万里桥边的秋日景象,并深受其感染,他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化为文字,表达了对秋天景象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