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已悲身是客,此心犹与物为春。全诗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客中春思

宋·释绍嵩

末路已悲身是客,此心犹与物为春。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作者简介

释绍嵩,南宋时期的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中后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旅途风光与抒发个人情感,释绍嵩的作品多反映其作为行脚僧的漂泊生涯,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身处人生的末路,已感到自己是漂泊无依的异乡客,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世间万物的春天般的温情与关怀,柳条已经折尽,花儿也已落尽,试问那远行的旅人,你是否还会归来?

释义

首句“末路已悲身是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漂泊异乡、人生境遇凄凉的感慨;次句“此心犹与物为春”则展示了诗人虽处逆境,但仍保持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对世间万物充满爱意,后两句通过“柳条折尽花飞尽”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离愁别绪,并以“借问行人归不归”的设问,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客中春思”为题,通过描绘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春末夏初自然景象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诗中“末路已悲身是客”与“此心犹与物为春”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又凸显了其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以自然景象为引子,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释绍嵩作为一位行脚僧,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旅途中度过,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春末夏初的季节,身处异乡时所作,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和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