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竹
朝代:宋
作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萧萧竹声寒,不为秋风悲。
但令有竹能医俗,何患无天可寄愁。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自创“板桥体”,别具一格;绘画擅长竹石,笔墨酣畅,意境深远,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始终坚守文人风骨,其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竹子一节接着一节生长,枝叶繁茂,我(竹子)自己不开花,免得招惹蜜蜂和蝴蝶的纠缠,竹声萧萧,带着寒意,却不因秋风的萧瑟而悲伤,只要有竹子在,就能治愈世俗的庸俗,哪里还会担心没有地方寄托忧愁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特性和声音,表达了作者对于竹子高洁品质的赞美,竹子节节高升,枝叶繁茂,却不开花招蜂引蝶,象征着高洁自守的品格,竹声萧萧,带着寒意,却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两句“但令有竹能医俗,何患无天可寄愁”则直接点明了竹子的精神价值,即能治愈世俗的庸俗,提供寄托忧愁的天地。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竹子的高洁品质和坚韧精神,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自守、坚韧不拔品格的追求和赞美,诗中“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形象生动;“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则通过竹子的不开花,暗示了作者不慕名利、远离世俗喧嚣的志向,最后两句更是将竹子的精神价值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于竹子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美。
创作背景
郑板桥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对于社会的黑暗和世俗的庸俗深感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竹子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象征,竹子高洁自守、坚韧不拔的品格,正是他所追求和向往的,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特性和声音,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竹子的赞美融为一体,形成了这首富有哲理和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