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乡地暖根常茂,旱岁虫生叶未繁。的解释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乡》

唐·杜甫

江乡地暖根常茂,旱岁虫生叶未繁。

云水苍茫烟树远,渔舟唱晚伴霞喧。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在江水环绕的温暖之乡,植物的根系常常保持茂盛;但在干旱的年岁里,害虫滋生,叶子却未能繁茂生长,云雾水气苍茫一片,远处的树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渔舟在傍晚时分唱着歌,伴随着晚霞的喧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乡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象,首句“江乡地暖根常茂”表现了温暖湿润的江乡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次句“旱岁虫生叶未繁”则揭示了干旱年份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害虫滋生,叶子无法繁茂,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云水苍茫、烟树远望、渔舟唱晚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江乡的宁静与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江乡的自然风光和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首联通过对比“地暖”与“旱岁”,突出了自然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颔联则通过描绘云水苍茫、烟树远望等景象,展现了江乡的宁静与美丽,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杜甫一生历经坎坷,晚年更是颠沛流离,但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江乡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也通过对比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的状况,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这种以自然景象寓含社会哲理的手法,是杜甫诗歌的一大特色。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