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白首无处著,病卧空斋夜萧索。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叹病

唐·刘沧

书生白首无处著,病卧空斋夜萧索。

寒月荧荧照空床,秋虫切切啼衰草。

家贫养病无良医,身瘦带频减腰围。

故人零落今何在,空余泪痕沾衣袂。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及第,官华原尉,有诗名,他的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深沉,其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书生到老也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地方,如今病卧在空荡荡的书斋里,夜晚显得格外萧索凄凉,寒冷的月光冷冷地照在空荡荡的床上,秋天的虫鸣在枯黄的草丛中切切作响,家中贫困,无法请到好医生治病,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一次次地紧束,那些曾经的朋友如今都散落何方?只留下我独自在这里,泪水沾湿了衣袖。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书生晚年病卧空斋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深深感慨,诗中“书生白首无处著”一句,直接点出了书生一生的遗憾和无奈;“病卧空斋夜萧索”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和内心的孤寂,后两句通过寒月、秋虫等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绝望。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书生晚年病卧空斋的凄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和无奈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寒月荧荧照空床”、“秋虫切切啼衰草”等,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刘沧一生仕途不顺,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晚年时,他可能因病卧床,生活困顿,心中充满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感慨,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书生晚年病卧空斋的凄凉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绝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人才埋没的现实状况,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