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变体(含关键词“渔歌袅袅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声”意境)
渔歌袅袅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声。
月落江心水自横,孤舟独宿待天明。
(注:由于直接包含“渔歌袅袅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声”这两句的确切诗句在历史文献中未找到明确出处,此处以张志和的《渔歌子》为基础,结合您的关键词意境,创作了一个变体,以便进行后续的解析。)
作者简介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他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曾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隐居在太湖一带,自称“烟波钓徒”,他的诗词歌赋,多写隐居垂钓生活,反映了他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志趣。
译文
(变体部分)
渔歌在深夜三点左右袅袅升起,声音哀婉却不带有怨恨,显得非凡脱俗,月亮落下,江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平静,一艘孤舟上,有人独自过夜,等待着天明的到来。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渔歌在深夜的响起,以及月落江心的静谧景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意境,渔歌的声音哀而不怨,表现出一种淡然处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渔歌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深邃的夜晚世界,渔歌袅袅,不仅是对自然声音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哀而不怨的声音,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和淡然接受,月落江心、孤舟独宿的描绘,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虽然直接包含“渔歌袅袅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声”这两句的确切诗句的创作背景无法考证,但结合张志和的生平和作品风格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隐居太湖一带时创作的,在隐居期间,他深入自然,与渔人为伍,对渔歌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的人生经历也使他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描绘渔歌和月夜江景,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