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郊极目冬耕遍,小妇篸花晚饷归。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平郊极目冬耕遍,小妇篸花晚饷归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在哲学上,刘禹锡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人定胜天,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一生著作丰富,有散文、诗歌、论著等多种体裁的作品传世,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细腻温婉的一面,尤其擅长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在政治上,刘禹锡虽然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译文

楚地边陲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通,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隐隐如迷蒙云雾之中,城郭在湍急的江流中浮沉,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天空,平原旷野上极目远望,冬天里田野里到处都在耕作;傍晚时分,戴着花的小妇人送饭归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黄鹤楼及其周围壮阔的自然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前六句主要写黄鹤楼及其周边的山水景色,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后两句则转而描写平原上的冬耕景象和小妇人的晚归,为全诗增添了一份生活气息和温馨感。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前六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黄鹤楼及其周边的山水景色描绘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平原上的冬耕景象和小妇人的晚归,为全诗增添了一份生活气息和温馨感,这种将自然景色与人民生活相结合的写法,使得全诗既有壮阔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到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生活,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通过描绘黄鹤楼及其周边的山水景色和人民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