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雷后
宋·苏辙
霁色澄鲜已断梅,江郊隐隐尚轻雷。
林梢残滴全无有,云气半开犹未回。
新涨春芜浑没马,好风斜日欲催槐。
谁人得似幽居者,闲伴儿童看落梅。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苏洵次子、文学家苏轼之弟。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斐然,擅长政论和史论,散文风格朴实无华,稳健自然,在北宋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明净,梅子季节已经结束,江边的郊野还隐约能听到轻轻的雷声,树林梢头的残滴已经完全消失,云彩半开半合,尚未散去,春水新涨,淹没了春草,几乎可以没过马背,微风轻拂,夕阳西下,仿佛催促着槐树快点开花,有谁能像我这样悠闲地居住在这里,陪伴着儿童一起观赏落梅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雷后江郊的宁静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初晴的自然美景和作者内心的闲适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霁色澄鲜已断梅”开篇,点明时节已过梅子黄时,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宜人,江郊隐隐尚轻雷”一句,既写出了雨后江郊的宁静,又暗示了春雷的余韵,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动感,中间两联通过描绘林梢残滴、云气半开、新涨春芜、好风斜日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雨后江郊的清新与宁静,尾联则以“谁人得似幽居者,闲伴儿童看落梅”作结,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和满足。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雨后江郊的宁静美景和作者内心的闲适之情,也体现了苏辙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深厚文学功底和独特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辙晚年退居颍州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心境逐渐趋于平和与淡泊,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春日雷后江郊宁静景象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满足,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他作为文学家的深厚文学功底和独特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