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桥烟淡偏宜晚,野寺花迟未觉春。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109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宋·赵师秀

乌鸟投林过客稀,

前山烟暝到柴扉。

溪桥烟淡偏宜晚,

野寺花迟未觉春。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词人,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文学成就亦在“四灵”之首,其诗宗姚合、贾岛,风格清新秀逸,多写山水田园、隐逸之趣,时有孤峭之感,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传世。

译文

乌鸦飞回林中,路上的行人稀少,

前山的暮色朦胧,渐渐笼罩了我的柴门。

溪桥边的烟雾淡淡,特别适合这傍晚的景色,

山野的寺庙中花儿开得较晚,还未感觉到春天的到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山间行走所见到的宁静、幽远的景象,前两句写天色渐晚,乌鸦归巢,行人稀少,前山暮色朦胧,已近家门;后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溪桥边烟雾缭绕、野寺中春花迟开的景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清冷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傍晚的宁静美景,充满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首句“乌鸟投林过客稀”以乌鸦归巢和行人稀少为引子,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次句“前山烟暝到柴扉”则进一步渲染了暮色朦胧、山色空蒙的景象,暗示诗人已近家门,后两句“溪桥烟淡偏宜晚,野寺花迟未觉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溪桥边的淡淡烟雾和野寺中迟开的春花,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春景,既表现了春天的姗姗来迟,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赵师秀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赵师秀却以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山间行走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山间傍晚的宁静美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