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城南十六曲·楸树亭
唐·韩愈
新亭面南瞰,楸树映池亭。
风籁何泠泠,飞阁跨长汀。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无行迹,杳杳钟声连。
月出浮云散,露下林影闲。
楼台到处灵和柳,帘幙谁家子晋笙?
老去渐知时态薄,闲来偏与物情亲。
一樽酒尽青山暮,万里书回白雁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译文
新筑的亭子面向南方俯瞰,楸树掩映着池塘边的亭子,风吹过的声音多么清冷,飞檐的楼阁横跨在长长的水边平地,怀念你在秋天的夜晚,散步时吟诵着清凉的天空,空寂的山中没有人行走的痕迹,只有深远的钟声连绵不断,月亮升起时浮云散去,露水落下时林间的影子显得悠闲,楼台周围都是灵动的柳树,是谁家的帘幕里传来了子晋的笙声?年纪渐长越来越知道世态炎凉,闲暇时反而与万物更加亲近,一杯酒喝完青山已笼罩在暮色之中,万里之外的书信随着白雁的归来带来了秋天的消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城南楸树亭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如新亭、楸树、风籁、飞阁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人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自己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
赏析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非常细腻,通过新亭、楸树、风籁、飞阁等意象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楼台到处灵和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帘幙谁家子晋笙”则暗含着对高洁之士的向往和赞美,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显得非常丰富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愈在游览城南楸树亭时所作,当时韩愈可能正处于一种闲适而略带忧郁的心境之中,对友人的怀念、对世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亲近之感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首诗也反映了韩愈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