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韦应物
岩壁耸苍苔,幽花媚石磴。
自言少年聋不治,芝房松鬣可无饥。
林壑鸟声喧昼寂,涧泉流响入春霏。
何须更问人间事,且向樽前醉落晖。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远,自然流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隐逸生活,寄情山水,其诗歌多反映这种生活情趣和心境变化,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微之处,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深受后世喜爱。
译文
岩石峭壁间长满了青苔,幽静的花朵点缀着石阶,我自称年轻时耳聋就已无法治愈,但在长满灵芝和松针的山林间,我可以忘却饥饿,林中的鸟鸣声打破了白日的寂静,山涧的泉水声伴随着春天的细雨,何必再去关心人间的纷扰,不如在这酒樽前沉醉于落日的余晖。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首联写山居环境的清幽,颔联以“自言少年聋不治”自嘲,暗示自己已远离尘嚣,而“芝房松鬣可无饥”则表达了山林生活的自给自足和心灵上的满足,颈联进一步描绘山林的静谧与生机,尾联则直接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世事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远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山林的幽静、自然的美好以及自己内心的淡泊宁静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诗中“自言少年聋不治”一句,既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嘲,也是对世俗纷扰的拒绝,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坚定追求,而“芝房松鬣可无饥”则借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满足,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隐逸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居期间所作,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扰,诗人选择了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之间,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解脱,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