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学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气惰欲归思友助,学衰不进赖儿规。
书窗寂寞人千里,风雨萧萧夜五更。
旧友凋零心愈冷,新知零落意难裁。
唯将心事付瑶瑟,一曲清歌月下哀。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隶、楷、行、草皆擅,自创“板桥体”;绘画则擅长兰竹石,笔墨纵横,淋漓酣畅,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译文
心气低落想要归家时,便思念起朋友的帮助;学业衰退难以进步,全靠孩子的规劝提醒,书房里寂寞冷清,友人远在千里之外,风雨交加的夜晚已至五更,老朋友逐渐凋零,内心更加凄凉,新朋友也稀少,难以倾诉衷肠,只能将心事寄托在瑶瑟之上,在月光下弹奏一曲清歌,抒发内心的哀愁。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与孤独,以及对友人和孩子的依赖与思念,首联“气惰欲归思友助,学衰不进赖儿规”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心境,即因气馁而想要放弃学业归家,但又思念朋友的帮助,同时学业衰退,全靠孩子的规劝才能坚持,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书房寂寞,友人远离,新知难寻,内心充满了哀愁,尾联则以“瑶瑟”和“清歌”为寄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哀怨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愁,首联以“气惰”和“学衰”为引子,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基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寂寞”、“风雨”、“凋零”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尾联则以“瑶瑟”和“清歌”为寄托,将内心的哀怨与无奈抒发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他的学业可能遇到了瓶颈,难以取得新的进展;他的生活也可能充满了孤独与凄凉,老朋友逐渐凋零,新朋友又难以寻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困境与哀愁,这首诗也体现了郑板桥对友人和孩子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学业的坚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