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池上即事
宋·晁补之
午醉初醒倚钓轩,悠然无与共清言。
池荷跳雨珠难定,水面鸣蛙声易喧。
风约半帘花影乱,日移一榻竹阴偏。
此中真意谁能解,凭仗诗筒寄所传。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词人,他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以散文、诗词著称于世,其词风格近苏轼,有豪放之气,也有婉约之作,善于熔铸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
译文
午后醉意初醒,我斜倚在钓鱼的轩窗旁,悠然自得,却无人与我共享这份清静,共话心声,池塘中的荷花在雨中摇曳,雨珠跳跃其上,难以安定;水面上,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显得格外喧闹,微风吹过,半帘之外的花影随风摇曳,显得凌乱;日光移动,竹荫斜照在我的榻上,一片清凉,这其中的真意谁能理解呢?只能凭借诗筒(古代传递诗文的竹筒)将这份心境传递给远方的朋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午醉醒来后的闲适生活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跳雨的池荷、鸣蛙的水面、摇曳的花影、移动的竹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喧嚣的自然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与无人共语的淡淡孤寂。
赏析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午后池塘边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动态变化,如“池荷跳雨”、“水面鸣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诗人以“午醉初醒”开篇,奠定了全诗悠然闲适的基调,而“悠然无与共清言”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对心灵深处那份宁静与自由的渴望,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晁补之生活在北宋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并未完全沉沦,而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文为伴,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某个夏日午后,于池边小憩,醉醒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自然之美,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脱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展现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