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阳曲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变体(融入关键词“渔阳儿女美如花,春风楼上学琵琶”):
渔阳儿女美如花,春风楼上学琵琶。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注:此变体为现代构想,将关键词融入古典意境中,非原诗内容,以下分析基于原诗。)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七言歌行和边塞诗,风格豪放,情感深沉,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其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人民的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译文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
行军在风沙中敲着刁斗,公主弹奏的琵琶曲幽怨很多。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胡雁哀鸣着夜夜向南飞翔,胡儿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遮断,战士们应该都把性命交付给了战车。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只能空见葡萄被运入汉家宫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渔阳儿女美如花,春风楼上学琵琶”(虽为变体加入)则暗示了边地人民的美好生活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李颀的《渔阳曲》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诗中通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等画面,生动地刻画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公主琵琶幽怨多”等诗句,又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愁和无奈,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但边疆地区却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李颀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创作边塞诗来表达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战争状况和人民的苦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