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清代诗人沈受宏的《送人之塞上》,全诗原文如下:
送人之塞上
清 沈受宏
偶驾鸡栖送客行,迢迢十里出关城。
风高月黑夜飞霜,路远天寒人独征。
野旷云低迷远树,沙平草浅见秋营。
边烽未息征夫苦,此去谁怜壮士情。
作者及朝代
沈受宏,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大受,一字恺似,号揖山,又号闲樵,江苏太仓人,他学识渊博,工于诗文,是清代中期的一位重要文人。
作者简介
沈受宏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对经学、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当时文人的赞誉。
译文
偶尔驾着车马在鸡栖(地名或泛指某个地方)送别客人出行,路途遥远,走了迢迢十里才走出关城,风高月黑,夜晚降下了寒霜,路途遥远,天气寒冷,客人独自踏上征程,原野空旷,云彩低垂,遮蔽了远处的树木,沙漠平坦,草浅露出秋天的军营,边疆的烽火尚未平息,征夫们饱受苦难,这次离去,又有谁来怜惜这位壮士的情怀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时的场景和路途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颔联和颈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旅途的艰难和边塞的荒凉,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征夫苦难的同情和对边疆战事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旅途的艰辛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风高月黑夜飞霜”、“野旷云低迷远树”等,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尾联的“边烽未息征夫苦,此去谁怜壮士情”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征夫苦难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边疆战事有关,清代时期,边疆地区时常发生战乱,许多征夫被迫离开家乡,踏上征程,诗人沈受宏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别了一位即将前往边疆的友人,并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和忧虑的送别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