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怕逢觥录事,秋山佣伴猎将军。的释义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宴遇猎归

唐·韦庄

夜宴怕逢觥录事,秋山佣伴猎将军。

今来始悟为儒拙,不羡公侯只羡云。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时期,经历了黄巢起义、唐朝灭亡等重大历史事件,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细腻,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在夜晚的宴会上,我害怕遇到那些喜欢劝酒的记录官(觥录事),他们总是让人难以推辞;而在秋天的山林中,我曾作为雇佣兵陪伴着打猎的将军,如今我才真正领悟到,作为儒生是多么笨拙(或不善交际),我不再羡慕那些公侯贵族,只向往那自由自在的云朵。

释义

夜宴怕逢觥录事:觥录事,古代宴会中负责记录饮酒情况的人,这里借指喜欢劝酒的人,诗人表达了对宴会中被迫饮酒的厌倦。

秋山佣伴猎将军:诗人曾作为雇佣兵参与打猎活动,与将军为伍,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今来始悟为儒拙:现在诗人意识到,作为儒生(文人)的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显得笨拙,不善应对。

不羡公侯只羡云:诗人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转而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诗人在宴会和山林中的不同经历,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前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宴会中被迫饮酒的无奈和对山林生活的怀念;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悟,表达了对儒生身份的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时期,社会风气败坏,官场腐败,文人往往难以施展才华,韦庄本人也经历了仕途不顺、流离失所等坎坷经历,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失意、对现实感到失望时创作的,通过对比宴会和山林中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儒生身份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