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菰斫脍明年事,却忆斯游亦壮哉!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棹,山僧苦留看落照。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明朝江水还归海,今夜潮来知不知?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高歌送君去,明夜潮来无处寻。

梦中历历江上路,觉来忽忆金山游。

心随明月到西湖,身逐孤舟返东岫。

江风夜宿浔阳郭,正见浔阳灯影繁。

试问渔人今何在?洲边新涨没渔矶。

始觉东坡不欺客,归时还见石钟山。

炊菰斫脍明年事,却忆斯游亦壮哉!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于书画上题诗,开辟了金石书画一体的新境界。

译文

(此段为节选译文,全诗较长,仅翻译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

明年炊煮菰米、细切鱼肉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回想起来这次金山之游也是多么壮丽啊!

释义

“炊菰斫脍明年事”:指明年炊煮菰米、细切鱼肉的生活,菰米,即茭白籽实,可食用;斫脍,指细切鱼肉。

“却忆斯游亦壮哉”:回想起来这次游览也是多么壮丽啊!

赏析

苏轼的《游金山寺》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复杂情感,在诗的结尾部分,“炊菰斫脍明年事,却忆斯游亦壮哉!”表达了诗人对明年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对这次金山之游的深深怀念和赞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游览时的所见所感与未来的生活愿景相结合,使得全诗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想象的延伸,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金山寺后所作,金山寺位于江苏镇江,是江南名刹之一,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金山寺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诗中不仅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仕途坎坷、人生波折中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