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水吟
唐·齐己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荇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多。
人间清绝沅湘路,常笑灵均作许愁。
作者及朝代
齐己,唐代晚期著名诗僧,约公元863年至约937年在世,字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人,他一生经历了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的纷乱,但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作品颇丰,风格清丽脱俗,多抒发隐逸情怀及对世事的感慨。
作者简介
齐己早年家境贫寒,后出家为僧,游历四方,广交文士,与许多著名诗人如郑谷、贾岛等有深厚交往,诗艺日进,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齐己一生致力于佛教与文学的融合,其诗作中常蕴含禅意,体现了佛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译文
猿猴哀鸣,鱼儿跳跃,湘江水波涛汹涌,自古以来这里就流传着关于汨罗江的故事,盘中摆满了水草藻类,却无处祭奠屈原,只能听到渔父在船上敲打着船舷唱着歌,屈原的冤魂永远留在了这里,楚地的风俗习惯至今仍然很多,人间的沅湘之路是如此清新脱俗,我常常笑那屈原为何如此忧愁。
释义
此诗通过对湘江水景的描绘,引出对屈原的怀念与感慨,前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暗示屈原投江的历史事件,中间两句通过“藻荇满盘”与“渔父扣舷歌”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对世俗态度的无奈,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情感,认为沅湘之路虽美,但屈原的忧愁似乎过于沉重,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赏析
齐己的《湘水吟》以湘江水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既展现了湘江的壮丽景色,又深刻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精神的敬仰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人间清绝沅湘路,常笑灵均作许愁”一句,以超脱的视角审视屈原的忧愁,既是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也是诗人自身豁达人生观的体现,认为即便面对困境,也应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必过于沉溺于忧愁之中。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齐己游历湘水之时,面对湘江的壮丽景色与屈原投江的历史遗迹,诗人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被湘江的自然美景所吸引,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又对屈原的遭遇深感同情,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己创作了这首《湘水吟》,通过描绘湘江水景与怀念屈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