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如饭颗吟诗面,饥似柴桑乞食身。的解释

小星109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李白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瘦如饭颗吟诗面,饥似柴桑乞食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他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译文

秋天我们再次相见,你仍旧漂泊不定如同蓬草一般,炼丹未成就愧对葛洪,狂饮高歌虚度时光,飞扬跋扈为谁称雄?你面容清瘦如同饭颗山上吟诗时的李白,饥饿时又似陶渊明在柴桑乞食,李侯你有美妙的诗句,常常胜过南朝的阴铿。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对好友李白的赞美与同情之作,诗中通过描绘李白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钦佩和对其遭遇的同情。“瘦如饭颗吟诗面,饥似柴桑乞食身”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李白清瘦的面容和贫困的生活,突出了他作为诗人的清高与不屈。

赏析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人气质和生活状态,通过“瘦如饭颗吟诗面”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在吟诗时的专注与投入,以及他因才华出众而显得与众不同的面容,而“饥似柴桑乞食身”则揭示了李白生活中的艰辛与贫困,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李白的才华,也表达了对李白遭遇的同情与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与李白再次相遇之时,当时,杜甫和李白都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与挫折,杜甫对李白的才华和遭遇深感敬佩与同情,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李白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李白的赞美与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李白的赞美之作,也是杜甫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