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菰蒲如荻林,五月已觉秋意深。的解释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萧萧菰蒲如荻林,五月已觉秋意深。(此句虽非直接出自上诗,但为解析需要,假设其为杜甫同期或相近情境下的描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针对整首诗,因“萧萧菰蒲如荻林,五月已觉秋意深”非直接原文,故结合整诗意境翻译)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堂上自由自来的燕子,水中相亲相近的鸥鸟,构成了一幅恬静幽雅的画卷,老妻在纸上画着棋盘,幼子敲打着针做鱼钩,只要有老朋友供给粮食,我这微贱的身体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而(假设的情境)菰蒲和芦苇长得萧萧作响,如同荻林一般,即使在五月,也已深深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江村中的宁静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通过燕子、鸥鸟、老妻画棋、稚子敲针等细节,表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萧萧菰蒲如荻林,五月已觉秋意深”则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村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如“五月已觉秋意深”,可能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漂泊流离,生活困顿,在这首诗中,我们却看不到诗人的怨愤和不满,反而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宁静和满足,这可能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也可能与诗人内心的自我调适有关,在艰难困苦中,诗人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诗歌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