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屋堆钱四壁空,人生志愿孰能同?的解释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富贵贫贱

唐·贯休

百屋堆钱四壁空,人生志愿孰能同?

莫将富贵轻贫贱,一饭之恩死也终。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尊为“禅月大师”,赐号“得自在禅师”。

朝代:唐代(末期)至五代十国时期。

作者简介

贯休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僧人,不仅精通佛法,还擅长诗文与书画,尤其以诗名世,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及对佛教理想的追求,贯休一生游历广泛,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王公贵族有交往,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成百上千的房屋堆满了钱财,但家中四壁却空空如也,人生的志向和愿望又怎能完全相同呢?不要把富贵看得比贫贱更重要,因为即便是一顿饭的恩情,也会让人铭记至死。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百屋堆钱”与“四壁空”的强烈反差,揭示了物质财富与精神空虚之间的矛盾,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深刻思考,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与感恩之心。

赏析

此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开篇,直接点出主题,引人深思,诗人通过“百屋堆钱”与“四壁空”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只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精神生活的现象,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主题,强调了贫贱之交不可忘,即便是微小的帮助也应铭记于心,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美德的赞美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创作背景

贯休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社会的贫富分化、道德沦丧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目睹了社会上种种不公与冷漠后,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贯休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也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美好的呼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