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已甘当伏枥,穷猿况是急投林。的解释

小星8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十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论诗三十首·其十二

金·元好问

望北思萧詧,望西忆伯龄。

老骥已甘当伏枥,穷猿况是急投林。

长歌慷慨徒激烈,短梦萧条易断寻。

堪笑南人争乞汝,只应穷苦是知音。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国史院编修官,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病逝于获鹿寓舍,享年六十八岁。

译文

向北遥望思念着萧詧,向西回忆着伯龄。

老去的骏马已经甘愿伏在槽枥之间,穷困的猿猴更是急于投向树林的怀抱。

长歌慷慨激昂却只是徒劳的激烈,短暂的梦境萧条易断难以追寻。

可笑南方人争相乞求你的诗作,大概只有穷苦之人才是你的知音吧。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英雄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老骥伏枥,比喻有志之士虽年老但仍怀有壮志;穷猿投林,则形容处境艰难的人急于寻找安身之所,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境但仍不失志向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有力,首联“望北思萧詧,望西忆伯龄”以遥望和回忆开篇,奠定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颔联“老骥已甘当伏枥,穷猿况是急投林”则通过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心境,颈联“长歌慷慨徒激烈,短梦萧条易断寻”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尾联“堪笑南人争乞汝,只应穷苦是知音”则以讽刺的口吻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无奈和自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金朝末年,当时金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元好问也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怀古伤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过往英雄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境但仍不失志向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英雄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讽刺的口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世俗的无奈和自嘲,这首诗也反映了金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个人遭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