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万里西征客,归卧家山三十年。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卧故山

唐·贯休

岂知万里西征客,

归卧家山三十年。

白发满头归未得,

青山空复梦松烟。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尊为国师,赐号禅月大师,能诗,工书画,尤擅草书,时称“三绝”,有《禅月集》存世。

作者简介

贯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僧人,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厚,而且在文学、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佛教哲理的深刻感悟,其书法作品则以草书见长,笔势奔放,气势磅礴,被誉为“草圣”。

译文

哪里知道我这个曾经远行万里西征的旅人,

如今却归隐在家乡的山中已度过了三十年。

满头白发的我至今仍未能如愿归乡,

只能在梦中空自怀念那家乡的青山和松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西征生涯的回顾和对归隐生活的感慨,首句“岂知万里西征客”以反问开头,引出诗人曾经的远行经历;次句“归卧家山三十年”则点明诗人归隐家乡山中已历三十年之久,后两句“白发满头归未得,青山空复梦松烟”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未能如愿归乡的遗憾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和现实的深刻感悟,首句的反问语气,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惊讶,也暗示了其中蕴含的艰辛和不易,次句则通过“归卧家山三十年”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归隐生活的宁静和淡泊,后两句则以“白发满头”和“青山空复梦松烟”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如愿归乡的遗憾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贯休一生经历了多次游历和归隐,对人生和自然有着深刻的感悟,在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可能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选择归隐家乡山中,过上了宁静淡泊的生活,尽管归隐已久,诗人心中仍对过往的西征经历和未能如愿归乡的遗憾难以忘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怀念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