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烟深江上村,暮秋萧瑟不堪论。出自哪首诗?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上村秋

唐·杜荀鹤

木落烟深江上村,暮秋萧瑟不堪论。

荒庭日暮鸟飞尽,古寺钟声到客门。

风叶下时秋树瘦,霜华生处晓峰昏。

谁人得似渔家傲,一叶扁舟宿水痕。

作者简介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伴,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与同时期的聂夷中、贾岛齐名,有“苦吟诗派”之称,他的诗作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树木落叶,烟雾缭绕,笼罩着江边的村庄,暮秋时节的萧瑟景象简直不堪言说,荒凉的庭院在日暮时分鸟儿都已飞尽,古老的寺庙钟声悠悠传到了客人的门前,秋风中树叶纷纷落下,秋树显得更加瘦削,清晨的霜华使得山峰显得更加昏暗,谁能像渔家那样自在逍遥,驾一叶扁舟,在水面留下淡淡的痕迹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暮秋时节江边村庄的萧瑟景象,通过“木落”、“烟深”、“荒庭”、“古寺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寂静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渔家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暮秋时节江边村庄的萧瑟与荒凉,首联“木落烟深江上村,暮秋萧瑟不堪论”直接点题,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荒庭日暮鸟飞尽,古寺钟声到客门”进一步渲染了荒凉寂静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颈联“风叶下时秋树瘦,霜华生处晓峰昏”则从自然景象入手,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萧瑟与凄凉,尾联“谁人得似渔家傲,一叶扁舟宿水痕”则以渔家的逍遥自在作为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隐居九华山期间,当时,诗人仕途不顺,生活困顿,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暮秋时节江边村庄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展现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