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嵩
苏门隐去闻孤啸,栗里归来弄素琴。
长啸一声天地阔,素琴三弄水云深。
山林有约归无日,风月虽佳会未心。
却笑当年陶靖节,如今何处觅知音。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平事迹不详,活跃于南宋中后期,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反映了作者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译文
在苏门山隐居时,常能听到孤高的啸声;从栗里归来后,便悠然自得地弹奏起素琴,长啸一声,仿佛天地都为之开阔;素琴三弄,水云深处更添幽深,虽然与山林有约,归期却遥遥无期;风月虽美,但心中那份归隐的约定却未能实现,回想起当年的陶渊明(陶靖节),如今又到哪里去寻找他的知音呢?
释义
“苏门隐去闻孤啸”与“栗里归来弄素琴”两句,分别借用了古代隐士苏门山和陶渊明的典故,苏门山是古代隐士孙登隐居之地,以长啸闻名;栗里则是陶渊明的故乡,他归隐后常弹琴自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逸生活的场景,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首联以苏门山和栗里的典故开篇,奠定了全诗隐逸的主题,颔联通过长啸和素琴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隐逸生活的清幽和自在,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尾联以陶渊明的知音难觅为结,既是对古代隐士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社会中知音难寻的感慨。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禅意,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对隐逸生活有着深厚的向往和追求,他通过描绘古代隐士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诗人也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中知音难寻的感慨,在南宋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可能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因此更加向往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