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作者简介

殷尧藩,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至唐宪宗元和年间(785年—820年),字不详,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元和初,曾任长乐尉,后仕历永乐县令、福州从事,终仕郎,卒,殷尧藩与韦应物、白居易等人有交往,诗风明快清新,有《殷尧藩集》传世。

译文

年轻时,每逢佳节我总比别人多情,

如今老了,谁还能知晓我心中的感慨?

我不再效仿人们在端午节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

只祈愿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我的鬓发日渐斑白,如同增添的白雪,

而石榴花却年年鲜艳夺目,照亮我的双眼。

屈原的故乡在端午节这天,

与往常不同,不仅仅是摆放着粽子的盘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端午节的感慨,既有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比年轻时的多情与老去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叹息,诗人也表达了对社会和平的祈愿,以及对屈原忠贞不渝精神的敬仰。

赏析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比年轻与老去的不同心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首联“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和对老去的无奈,颔联“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习俗的淡泊和对社会和平的祈愿,颈联“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通过对比鬓发的斑白与石榴花的鲜艳,进一步强调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尾联“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则点出了端午节的特殊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忠贞精神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唐代社会虽然繁荣,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诗人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诗人也通过怀念屈原的忠贞精神,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敬仰,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不仅缅怀了历史,也思考了现实,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