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壮士悲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俱是人间感怀事,岂无壮士为悲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壮志未酬身先老,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贺虽为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仅为示例。)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描绘奇幻的景象,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寒风萧萧吹过易水,河水寒冷刺骨,壮士一去便不再回来。
人世间充满了令人感慨的事情,难道就没有壮士为这些悲壮之事而歌唱吗?
黄沙漫天,战士们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誓要攻破楼兰才肯归来。
然而壮志未酬,人已先老,这让英雄们常常泪流满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士出征的悲壮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间感怀事的深刻感慨,诗中“风萧萧兮易水寒”一句,借用了古代壮士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诗人提出“俱是人间感怀事,岂无壮士为悲歌?”的疑问,表达了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慨和对壮士悲歌的期待,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战士们身经百战、壮志未酬的悲壮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同情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悲壮的笔触描绘了壮士出征的英勇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易水寒”、“金甲”、“楼兰”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强烈,整首诗充满了悲壮和苍凉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深刻同情和对人间感怀事的无限感慨。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壮士出征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悲愤,在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背景下,诗人深感人间悲欢离合的无常和英雄命运的悲壮,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