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附加句:
作雨未成徒益热,举杯不醉更添愁。
(注:附加句“作雨未成徒益热,举杯不醉更添愁”并非直接出自王令的《暑旱苦热》,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解析,以展现类似意境的构想。)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令(1032年—1059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令,字逢原,北宋文学家、诗人,他自幼聪颖,但家境贫寒,一生未得显达,王令的诗文风格独特,以豪放不羁、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尤其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
译文
清风没有力量消除暑热,落日却像长了翅膀般飞上山头,人们已经害怕江海枯竭,上天难道就不怜惜银河干涸吗?昆仑山高耸入云,山顶仍有积雪;蓬莱仙境遥远,那里常年寒冷,我不能手提整个世界前往清凉之地,又怎能忍心独自去那里游玩呢?
(附加句译文):想要下雨却未能如愿,反而更加闷热;举杯饮酒却未能醉倒,反而增添了更多的忧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暑热难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诗中通过对比昆仑山的积雪和蓬莱的遗寒,反衬出人间暑热的难耐,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清凉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赏析
王令的《暑旱苦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暑热的深刻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暑热的难耐和人们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质疑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附加句“作雨未成徒益热,举杯不醉更添愁”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无奈和忧虑的情感,使整首诗更加饱满和深刻。
创作背景
王令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油然而生,在炎热的夏季,诗人感受到了暑热的难耐,同时也联想到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暑旱苦热》,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清凉世界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