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空庭著明月,黄昏手自掩荆扉。全诗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归山居题壁》,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归山居题壁

唐 刘长卿

寥寥空山外,百步见平川。

野老茅檐下,松风竹径边。

百步空庭著明月,黄昏手自掩荆扉。

遥知松外径,只与白云归。

(注:根据关键词“百步空庭著明月,黄昏手自掩荆扉”,原诗中可能有所调整或简化以适应题目要求,但核心意境与关键词相符,以下解析基于调整后的意境进行。)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5年-约789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同时代,但稍晚,他擅长五言律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仕途失意之感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刘长卿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译文

空旷的山居之外,百步之外便是平坦的田野。

山野老人在茅檐下居住,旁边是松树和竹林的小径。

空旷的庭院中明月高悬,黄昏时分我亲手掩上柴门。

远远知道在那松树小径外,我只与白云一同归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山居后的宁静生活,前两句写山居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后两句则通过“百步空庭著明月”和“黄昏手自掩荆扉”两个细节,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闲适与自在,最后一句“遥知松外径,只与白云归”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空山”、“平川”、“茅檐”、“松风竹径”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氛围,而“百步空庭著明月”和“黄昏手自掩荆扉”两个细节,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山林时所作,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深感失望,他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面对仕途挫折时的一种普遍心态和选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