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刘禹锡
壮心空似骥伏枥,病骨敢怀狐首丘。
梦得池塘生春草,愁看杨柳变霜秋。
云移鬓影斜阳里,月落箫声断水头。
独坐孤灯听风雨,谁怜寂寞一身愁。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刘禹锡并未创作过直接包含“壮心空似骥伏枥,病骨敢怀狐首丘”这两句的诗,但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与主题常与壮志未酬、人生感慨相关,故以下解析基于这一虚构背景进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的壮志如同被束缚在槽枥间的千里马,虽有雄心却无处施展;病弱的身躯怎敢有归隐故乡的念头,梦中仿佛看到池塘边春草茂盛,醒来却只见杨柳在秋风中凋零,夕阳下,云影移动,映照在我的鬓角,月光消失,箫声在河边断绝,独自坐在孤灯下,听着外面的风雨声,又有谁能理解我这孤独一身的忧愁呢?
释义
“壮心空似骥伏枥”表达了诗人虽有远大的抱负,却如同被束缚的千里马,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与悲哀;“病骨敢怀狐首丘”则反映了诗人即便身体病弱,也不甘于放弃理想,不愿轻易言归的坚韧与不屈。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复杂心境,首联以“壮心”与“病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颔联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与失落;颈联以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仕途不顺、身体抱恙之时,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刘禹锡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首诗中,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持与不屈,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虽然身体病弱,但他的精神依然坚韧不拔,这种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