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闻禹穴遗书在,安得高人与细穷?的释义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天台山

宋·释文珦

岩壑幽深路欲迷,白云深处见招提。

钟声忽断松风起,树色微昏石径西。

颇闻禹穴遗书在,安得高人与细穷?

他日重来应未晚,此中清境可忘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文珦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文珦,字潜道,自号“无文道人”,南宋末年的僧人、诗人,他一生苦行,足迹遍布江南各地,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五言律诗,释文珦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佛家禅理的体悟,在宋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译文

山岩沟壑幽深,道路仿佛要迷失方向,在白云缭绕的深处,我见到了寺庙,突然,钟声戛然而止,松风骤起,树影在昏暗中摇曳,我沿着西边石径继续前行,听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书籍就藏在这里,我怎能不渴望有高人与我一同细细探寻呢?将来某一天再来此地应该不会太晚,这里的清幽境界足以让我忘却尘世的烦恼。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天台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怀。

赏析

首联:“岩壑幽深路欲迷,白云深处见招提。”以“岩壑幽深”和“白云深处”描绘出天台山的神秘与幽静,而“路欲迷”则暗示了诗人探寻的艰辛与好奇。

颔联:“钟声忽断松风起,树色微昏石径西。”通过“钟声忽断”和“松风起”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气氛,而“树色微昏”和“石径西”则进一步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幽深的意境。

颈联:“颇闻禹穴遗书在,安得高人与细穷?”诗人借大禹治水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探寻的渴望,安得高人与细穷”一句,又流露出一种寻求知音、共同探索的情怀。

尾联:“他日重来应未晚,此中清境可忘机。”诗人以“他日重来”表达了对天台山的留恋和期待,而“此中清境可忘机”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在这清幽的境界中,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和机心。

创作背景

释文珦作为南宋末年的僧人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自然和佛法的热爱与追求,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天台山时所作,通过对天台山的描绘和对古代文化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怀,在南宋末年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情怀无疑为诗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