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雪云寒到骨,唤僧扶杖立桥边。全诗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雪后登城楼

宋·刘克庄

雪后风更厉,寒威欲堕天。

楼高先得月,城晚未收烟。

不怕雪云寒到骨,唤僧扶杖立桥边。

作者及朝代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刘克庄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清新自然之作,晚年更是致力于诗歌的锤炼,作品数量丰富,质量上乘。

作者简介

刘克庄生于南宋末年,历经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亲身经历了南宋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早年曾入仕为官,但仕途并不顺畅,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晚年退居家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书育人,成为当地的文化领袖,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阔的思想视野。

译文

雪后风势更加猛烈,寒冷的威力仿佛要将天空坠落,登上高楼先得月光照耀,而城外的晚烟还未散尽。

我丝毫不畏惧那雪云带来的刺骨寒冷,呼唤僧人搀扶着拐杖,一同站在桥边欣赏这雪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不畏严寒、勇于探索自然美景的豪情壮志,首联写雪后风势之猛,次联写登高所见之景,颈联则通过“不怕雪云寒到骨”一句,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尾联则以“唤僧扶杖立桥边”作为结句,既描绘了诗人与僧人共赏雪景的情景,又暗含了诗人对佛家思想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雪后登城楼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雪后风更厉,寒威欲堕天”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后风势的猛烈和寒冷的程度,为全诗定下了冷峻的基调,而“楼高先得月,城晚未收烟”一句,则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雪后城市的宁静与祥和,颈联“不怕雪云寒到骨,唤僧扶杖立桥边”一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又暗含了诗人对佛家思想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刘克庄晚年时期,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而多次遭贬谪,晚年退居家乡,在一次雪后,他登上城楼远眺,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佛家思想的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克庄晚年时期内心的平静与豁达,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