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兰亭集后序怀古
唐·刘禹锡
登临兰渚流觞地,萧散狐泉冷饼时。
曲水依然流碧玉,茂林何处觅王羲。
春风不解吹愁去,秋月空教照影悲。
千古风流皆过客,唯留清梦在人间。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明快,富有哲理性和讽刺性。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朗州司马等职,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影响,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其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登上兰亭的渚洲,这里是当年流觞曲水的胜地;漫步在萧散的狐泉边,正值冷饼时节,曲水依旧流淌着碧绿的玉液,但茂密的树林中,哪里还能寻觅到王羲之的踪迹?春风不懂得吹散心中的愁绪,秋月徒然映照出孤独的身影,增添悲凉,千百年来,多少风流人物都成了过客,只有那清雅的梦境,依然留在人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登临兰亭、怀古思今,表达了对往昔文人雅集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兰渚流觞地”指的是东晋王羲之等人举行兰亭集会的地点,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会和文化的繁荣;“萧散狐泉冷饼时”则描绘了一种清冷、萧索的氛围,暗示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事的沧桑,后两句通过对比和抒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登临兰亭为引子,展开了一幅怀古思今的画卷,诗人通过描绘兰亭的曲水流觞和狐泉的冷饼时节,营造出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对比“曲水依然流碧玉”和“茂林何处觅王羲”,表达了对往昔文人雅集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最后两句“春风不解吹愁去,秋月空教照影悲”和“千古风流皆过客,唯留清梦在人间”,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贬谪期间,他有机会游历各地名胜古迹,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登临兰亭、怀古思今,表达了对往昔文人雅集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