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次韵和酬刘景文见寄并贻冯当世二首·其一
宋·苏轼
旅食京华诗思尽,羡公落笔思如泉。
此中甘苦君知否,试向曹刘问转玄。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译文
我在京城漂泊为食,写诗的灵感已经枯竭,真羡慕你能下笔如有神助,思绪如泉涌般不断,这其中的甘苦滋味你知道吗?不妨向曹植和刘桢问问看,他们或许能明白这其中的玄妙。
释义
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在京城漂泊期间,诗思枯竭的困境,同时羡慕友人刘景文(即“公”)能够文思泉涌,下笔成章,他提到“此中甘苦君知否”,暗示写作的不易和其中的艰辛,并建议友人向古代文学大家曹植和刘桢请教,以寻求灵感和突破。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友人刘景文的唱和之作,通过对比自己的诗思枯竭与友人的才华横溢,展现了苏轼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友人的钦佩,诗中“旅食京华诗思尽”一句,既表达了苏轼在京城的漂泊生活,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创作的困境,而“羡公落笔思如泉”则是对友人刘景文才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苏轼对文学创作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在京城任职期间,当时他面临着政治上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困境,导致他的诗思枯竭,难以创作出满意的作品,而刘景文作为他的好友,才华横溢,经常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诗文,这让苏轼感到十分羡慕,他写下了这首诗,既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友人的钦佩,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创作的困境,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