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行夜宿
唐·韦庄
史君千骑驻霜天,
主簿孤舟冷不眠。
渚畔袁安吟冻雪,
夜深方知夜寒天。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秦妇吟》而闻名,此诗长诗影响颇大,被誉为“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及第,历任拾遗、补阙等职,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前蜀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史君率领着千军万马驻扎在寒冷的霜天之中,
而我作为主簿,却独自一人在小舟中寒冷难眠。
就像那渚畔的袁安在寒夜中吟咏着冻雪,
直到夜深时分,我才真正感受到这冬夜的严寒。
释义
首句“史君千骑驻霜天”描绘了史君(可能指某位将领或官员)率领大军在寒冷的天气中驻扎的场景,突出了其威严与气势,次句“主簿孤舟冷不眠”则转而描写诗人自己作为主簿,在孤舟中因寒冷而难以入眠的孤寂心境,后两句“渚畔袁安吟冻雪,夜深方知夜寒天”通过借用袁安在雪中苦读的典故,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寒冷的深刻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将史君的千军万马与诗人的孤舟独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通过描写寒冷的天气和诗人对寒冷的深刻感受,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中“吟冻雪”的意象,既表现了诗人对袁安苦读精神的敬仰,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在困境中仍不忘吟咏的坚韧品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官员,韦庄在仕途上曾历经坎坷,多次科举不第,后虽得中进士,但仕途也并不平坦,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孤舟独眠、寒冷难眠的情境,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困境的坚韧态度,在寒冷的冬夜中,诗人以诗为伴,以袁安为榜样,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