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倚阑干北,即今河洛尚胡尘。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6年-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他出身于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大将军李靖之后,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诗作风格豪放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边塞诗常常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译文
汴水悠悠向东流去,无限的春光中,隋朝的宫殿早已化为尘埃。
行人请不要倚靠在西北角的栏杆上眺望,因为如今黄河、洛水一带仍然笼罩着胡人的烟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汴水的东流和隋朝宫殿的荒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局势的忧虑,首句“汴水东流无限春”描绘了汴水在春光中流淌的壮丽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次句“隋家宫阙已成尘”则直接点出隋朝宫殿的荒废,暗示了隋朝的灭亡和历史的沧桑,后两句则通过“行人莫倚阑干北”和“即今河洛尚胡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局势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汴水的东流和隋朝宫殿的荒废,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局势的忧虑,诗人以“无限春”来描绘汴水的流淌,既表现了春光的美丽,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而“隋家宫阙已成尘”的描写,则直接点出了历史的沧桑和隋朝的灭亡,后两句则通过“行人莫倚阑干北”和“即今河洛尚胡尘”的描写,将诗人的忧虑和关注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中后期的边疆局势密切相关,唐朝中后期,边疆地区战乱不断,胡人势力崛起,对唐朝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诗人李益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安危之重,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关注,他通过描绘汴水的东流和隋朝宫殿的荒废,来暗示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通过“行人莫倚阑干北”和“即今河洛尚胡尘”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现实局势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整首诗既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