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神林乞雨晴,天公自解相西成。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喜雨

宋·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田夫野老声。

不向神林乞雨晴,天公自解相西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作语言平易自然,富有幽默感,形成了独特的“诚斋体”,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译文

想知道这场雨是如何让众人感到满意的吗?听听田间农夫和乡野老人的声音就知道了,他们并不向神灵祈求雨水的降临或停止,因为上天自然会理解并帮助农作物获得丰收。

释义

惬群情:使众人满意。

田夫野老:指田间农夫和乡野老人,代表普通民众。

神林:指祭祀神灵的树林或庙宇。

乞雨晴:祈求雨水或晴天。

天公:指上天或自然之神。

自解相西成:自然理解并帮助农作物(主要指西方的庄稼)获得丰收。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力的敬畏和对农民朴素信仰的赞美,首句“欲知一雨惬群情”直接点题,引出下文对农民喜悦心情的描述,次句“听取田夫野老声”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和满足,后两句“不向神林乞雨晴,天公自解相西成”则是对农民朴素信仰的肯定和对自然之力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也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与农民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杨万里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和诗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在一次降雨后,他目睹了农民因雨水而喜悦的情景,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喜雨》诗,通过这首诗,他既表达了对农民朴素信仰的赞美,也寄托了对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