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皎然
空山霜叶无行迹,半岭天风有啸声。
岩际窟中藏宿鸟,松根路畔走惊麕。
野人相送樵村路,惆怅唯应白发生。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诗歌创作上颇有造诣,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之一,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风格清丽闲淡,意境悠远。
译文
空旷的山林中,霜后的树叶落满一地,却不见行人的踪迹;半山腰上,天风呼啸,传来阵阵风声,岩石缝隙中藏着过夜的鸟儿,松树根旁的小路上,受惊的獐子奔跑而过,山野中的村民送我到樵夫居住的小路,我心中惆怅,或许只有那新生的白发才能理解这份离愁别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和与村民相遇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的幽静、天风的凛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首联“空山霜叶无行迹,半岭天风有啸声”以景起兴,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颔联则进一步描绘山林中的生灵,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颈联通过“野人相送”的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尾联则以“惆怅唯应白发生”作结,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首联中的“空山”与“无行迹”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而“半岭天风有啸声”则打破了这种静谧,使画面更加生动,颔联中的“岩际窟中藏宿鸟,松根路畔走惊麕”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使山林中的生灵跃然纸上,颈联的“野人相送”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尾联的“惆怅唯应白发生”则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皎然在山间行走时,有感于自然之美和人生的短暂而创作的,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在山间行走时,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同时也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皎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